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冰箱维修广饶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冰箱维修广饶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马肉也是一种肉,为什么感觉几乎没人吃?
大家好,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。我的想法是这样的:中国的食物多种多样,无论什么样的食物在厨师的手里,都能做成一道道美味佳肴,但是马肉也是种肉,为什么吃的人很少呢?
因为马的价值不是向人们提供肉食的,在过去马和牛一样都是在农业农耕方面给人们提供很多便利的,马可以用来驮很多货物,因为在以前没有车等交通工具,马可以载人,在战争的时候,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,所以人们不舍得吃它。
马肉与牛肉虽然有点相似,但是营养价值却不如牛肉,因为马的运动能力非常强,所以肉比较柴,比较难嚼,就是有点硬,另外马的产量也不高,因为体型比较大,养殖难度也会加大,只有少数民族养的比较多的地方,可能会吃马肉。
我记得在十几年前去过一次桂林,偶尔有一次吃了马肉炒米粉,当时觉得挺好吃的,在那以后就再也没吃过,也没见到别人吃过。
所以马肉的肉食价值小于在其他用途的价值,这就是感觉几乎没有人吃它了。
老夫于上个世纪的1***5年下乡到今天的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插队落户,在3年的时间里,参加农业劳动,也参加牧业劳动,与马接触的机会不少,也学会了骑马。那个年代里,草原上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马,***都必须会骑马,否则就无法生存。逐渐地,我感觉出来,因为蒙古马在风霜雪雨的大草原上,依然具备雄悍的马性,它们头大颈短,体魄强健,胸宽鬃长,皮厚毛粗,能抵御西伯利亚暴雪;能扬蹄踢碎狐狼的脑袋。经过调驯的蒙古马,在战场上不惊不诈,勇猛无比,历来是一种良好的军马。蒙古马被农业部确定为138个国家级畜禽遗传***保护品种之一。所以,内蒙草原上饲养的马匹,主要是用来供应我军骑兵部队,少部分出售到东北地区驾驭使用。那么,为啥人们几乎不吃马肉呢?
主要原因是:
一是马通人性, 是人类无言的伙伴,无言的朋友,无言的战友。蒙古族牧民作为马背上的民族,他们对马有着很深的感情,也有着深深的依赖。草原上的人们常说,是马三分龙性, 马驮着主人风里来雨里去,长途奔波,运动量很大,每天都很劳累。而且马对主人绝对的忠诚和服从。如果主人不慎从马背上掉下来,它就会站在主人的身边等候,或者是用嘴拱主人。当劳累、饥渴的时候,牛就耍上了牛脾气,说啥也不走啦。而马就不同了,它会咬紧牙关,拼着命继续前行,绝不偷奸耍滑,直至到达目的地,甚至是累得倒在地上。所以,对于长期骑乘和驾驭的马匹,人们是不吃它的肉的,一般都是直到终老,然后掩埋。下图为蒙古马。
二是马肉的口感不如牛羊肉和猪肉,不是最佳的肉类食材。人们感觉不好吃。农村中流传“驴肉香马肉臭”的说法,人们说马肉有一种特殊的味道,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这个味道。而且马肉的肌肉纤维粗糙,甚至比牛肉的还要粗,口感太差。但也有人说,马肉味道鲜美。真是众口难调啊,看来还是说马肉不好吃的人多。下图为哈萨克马。
三是马肉的来源不良,基本没有特意宰杀的肉食马匹。马的繁殖力不是很强,母马一胎只生一只小马驹,一次怀孕要300天,基本是一年一胎,一般从1岁半开始配种,可以到繁殖到10岁左右。也就是说,母马一生只能生8胎,马匹的价格自然昂贵,而且马肉没有形成稳定的供应链。特别是,在百万大裁军中,我军的骑兵部队编制几乎全部裁撤,草原牧场养马的专业户越来越少,军马场都改为牧羊场了,马匹数量的增长更为缓慢。目前人们见到的、吃到的马肉大都是老死、病死、受伤死亡的马匹。肉质自然要打折扣,味道就更不用说了。人们常常说杀牛宰羊,杀猪宰鸡,没有人靠杀马为生,就是这个原因。下图为三河马。
四是自古以来,马匹就属于战略***,由朝廷马政机制控制,不得随意宰杀。任何一个朝廷,对马匹的蓄养、使用都有专职机构,称为“马政”。马政也就是历代朝廷对官用马匹的牧养﹑训练﹑使用和***购等的管理制度,并成为国家重务,养马也成为百姓的重要义务。所以,就有了“自古有天下国家者, 莫不以马政为重。故问国君之当者, 必数马以对 ”的说法。所以,人们吃马肉的机会很少,即使是在战场上,也不准随意杀马充饥,实在不行了,行将饿毙之时才能杀掉战马,以解燃眉之急。久而久之,人们对马肉敬而远之,吃马肉的欲望就逐渐淡化了。下图为伊犁马。
但是,有资料显示,马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、维生素和钙、铁,有恢复肝脏功能,防止贫血,促进血液循环,预防动脉硬化,增强人体免疫力的疗效。马肉中的脂肪酸具有溶解胆固醇的神奇功能,使其不能在血管壁上沉积,对预防动脉硬化有特殊的作用。还能补肝肾,强筋骨。具有高蛋白、低脂肪、低胆固醇等特点。所以,依老夫看来,对于来源可靠,品质较好的马肉,还是可以吃的。下图为河曲马。
吃马肉的地方也不是没有,但确实是很少,这主要是受历史因素、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原因影响所致。
马在历史上属于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,作用与耕牛一样重要,地位比耕牛还高。唐太宗去世时,曾将六匹跟随自己南征北战的骏马样貌,雕刻为浮雕,这就是著名的“昭陵六骏”。在冷兵器时代,马匹是军队远距离奔袭作战和长距离运输的重要交通工具。
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非常重视马匹,很舍不得将重要的战马用来食用,即便是个体偏小的藏马、滇马也是用来运输的重要工具,哪能随便被用来食用。
中国古代的秦汉、北朝、隋唐时期都是骑兵数量非常多的时代,这得益于***广泛推广养马。不过,古代***推广养马是为了打仗,不是为了给村民积存口粮。
汉武帝时,北方的匈奴人多次南下入侵,凭借骑兵的奔袭优势入侵代郡、右北平郡等地,打完就跑,汉军的步兵和车兵也根本追不上。
为了追杀匈奴人,汉武帝在全国开展“马政”,仅在河西六郡就养马30万匹,从而解决了骑兵缺马的问题。
在规模最大的第三次漠北之战时,汉朝出动了骑兵10万、战马14万,平均一个骑兵可以占用1.4匹马的比例。
不过,第二年霍去病、卫青能从塞外带回来的、活着的战马还不到3万匹。出击之前都是骑兵,回来时却有一大半都是步兵,这就是《史记》记载的第三次漠北之战,发生于公元前119年左右。
此后,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由于难以再一次性地聚集这么多的战马,短期内没有再发动过如此大规模的骑兵突袭战争。
直到几十年后的汉宣帝刘询时期,汉朝才又发动了一次规模巨大的骑兵奔袭战,再次猛攻匈奴的王庭。那些汉朝的战马大都死在战场上了,老百姓哪有机会以马肉作为主要的肉食。
北朝时期,北魏太武帝拓跋焘(鲜卑人)曾经在全国放养了马匹200万,达到了历史巅峰水平。唐高宗时,全国也有马匹71万左右。后世的宋、明等朝廷的养马数量均未超过这个数字,可见马匹的珍贵。久而久之,老百姓也就不会把马肉作为主要的肉食了。
由于古代中国社会是以农耕文明为主,虽然有鲜卑、蒙古、女真等少数民族融入进来,但也没有改变农耕文明的整体框架。
中国古代主要的养马地都在北方,因此马肉在数量上也很难推成全国性食用的主要肉食。蒙古高原虽然是天然的养马场,但是养牛、养羊也不是问题。对于蒙古族而言,马肉既不如牛肉、羊肉鲜美,而且养马花费的精力更多,这是珍贵的战略***。
对于长城以南地区来说,一来是因为马匹是战略***,非常珍贵,二来是因为马匹的放养难度大,远不如猪肉、羊肉更容易推广。由于受到历史因素和地理因素的持续影响,古代中国汉族食用马肉的现象也并不多。
只有在极端恶劣和缺食的环境下,古代军队才会杀战马充饥,这在史书上也出现过记载。比如曹操在赤壁之战后,率领军队北撤,中途因为缺粮不得不忍痛杀了马匹,取马血解渴,煮马肉为粮,不过这种现象少之又少。
总体而言,马的分布要受地理条件限制,不如猪、羊更容易饲养和推广,而且又是现代车辆出现以前最为重要的运输工具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冰箱维修广饶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冰箱维修广饶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