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范县小冰箱维修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范县小冰箱维修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你见证过农村哪些变化?
我不离不弃在农村呆了一辈子。我可见证农村的大变化,从入农业社,建起生产大队,其有各个小队,每个小队有队干部,夏季要预分一次红,发布票,粮票,年终总结算。
从八十年代开始不用布厚粮票,农民开始分田到户,户经营,交完公粮,有了余粮,我村在八六年撤销小队,农民也可以外出打工了,全村由大队管理了。
我们村在八九十年代,农村建起砖场,把土地下放到每个人头2亩地,一锤定音三十年不动,新增人口不添,去世人口不减,集体有了收割小麦机,还建起中学来。
农村人最高兴的事是,在2006年开始不交公粮,不纳税了,种地可种经济蔬菜了,如今科技种地,建延塑料大棚种各种各样的经济作物,2008年国家又为农民办起医疗保险,每人交20元,住院即可报销,国家还在2011年又来一个好政策,凡够六十周岁的老人,每月可领养老金60元,如今已涨到100多元了。我们村大街小巷都硬化路了,也都接上路灯了。
从我记事以来,农村确实是翻天覆地的大变化。国强民盛了,党的好领导,也都把农村都脱贫致富了,农民也都过上知足的生活了。
我不知道回答的正确与否,请网友们点评指导。谢谢
我是农村出生,1968年12月26日响应***的伟大号召,回乡务农,1***0年10月参加工作,由于是“半边户”,每逢***期都要回农村,基本上目赌了家乡的所有变化。
第一、自然村变大了,人口变多了。全国解放以前只有10来户人家,50来户人口。现在(包括在外工作)有80来户人家,400来人口,但在家居住的人少了。
第二、土地面积发生了两次大的变化。解放初期,只有70亩水田,二三十亩 旱地,到70年,增加了湖田四五十亩,山地30亩。由于退田还湖,退耕还林,公路建设,公路两旁习新建住宅。水田面积只剩下不到40亩,旱地也略有减少。并且部分土地荒芜了。
第三、果园也发生了两次大的变化。解放初期,只有另星的桔园和枣园。发展到70年代,房前屋后,半山和山下全是桔园、枣园、枇杷园,枣子年产三万斤以上,桔子年产近16万斤。是大集体时生产队的摇钱树。到现在果园基本全天无,荆棘丛生。现在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出外打工。
第四、住房发生了三次大的变化。六七十年代前后大部分人家住的是土巴瓦房,八十年代前后住的红砖平瓦房,现在住的三层楼的别野房,老村庄几乎无人居住。
第五、交通公路发生了大的变化。原来的泥巴路,变成了现在的村村通组组通家家通的水泥路,“路上行人欲断魂”的现象一去还复返。
第六、村校校园也发生了几次变化。解放初期到60年代中期,几个村共一所完全小学,到70年代村有完全小学,到90年代村校学生满满,到现在,村校由完小改初小,没有多少学生了,学校成花园了。
第七、村委会发生了大的变化。五六十年代办公地点一般设在没收的地主的房子办公。七八九十年代,在村小学里找一间房子办公。现在村有办公大楼,办公设施齐全,村干部也发工资了。
春江水暖鸭先知。置身于脱贫攻坚的伟大洪流,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贫困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,振奋、骄傲,心中充满自豪。
窥斑见豹,从我们的小山村来看,这些年农村的变化体现在很多方面:
村容村貌变美了。这也是最直观的印象。杂乱的街道整修一新,村口深坑变成宽阔的文化广场,安装了体育器械和健身器材。坑洼不平的进村石子路铺上了柏油,水泥路修到每户门口。打深水井,铺设自来水管道,安装变压器,吃水用电有了保障。建成30千瓦分布式屋顶光伏电站,村里有了集体收入。
村民生活变好了。“两不愁”、“三保障”全部落实。辍学的孩子没有了,危房全部得到改造,贫困户和孤寡老人也不再为吃穿看病犯愁。夜幕降临,60盏太阳能路灯同时亮起,原来漆黑的街道一片光明,广场上传来动听的音乐和欢声笑语。
挣钱路子变多了。年轻人大多到房山、门头沟和涞水县城去打工,搞建筑、搞绿化,也有从事服务行业的,每个月挣五六千元很轻松。
妇女们照顾家之余,到野三坡景区的宾馆饭店当服务员,被形象的称为“跑礼拜”。
几个残疾人合伙办起小型养猪场,县残联帮助建猪舍,帮扶责任人送来5头仔猪,又利用3万元扶贫***买来母猪。这两年养猪行情好,目前存栏达到60多头,年收入近10万元。
工作队鼓励老年人在房前屋后见缝插针种南瓜,秋后帮助销售近万斤。不起眼的寻常东西卖出了好价钱,老头老太太个个乐的合不拢嘴。
环境好了,生活好了,心情更好了,邻里更和睦,村风也更和谐了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范县小冰箱维修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范县小冰箱维修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